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焦在强 新能源(上汽丢掉汽车市值王)

发布时间:2024-05-09 01:15:39 游览:21 次

导语:丢掉了长期占据的A股汽车行业市值冠军位置,上汽集团怎么了?

师阳?|?文

A股整车公司的估值修复似乎终于轮到上汽集团(上市公司代码:600104),最近几个交易日,上汽集团股价大涨,只是开始的时间晚于很多同行,且丢掉了长期占据的A股汽车市值冠军的位置。截止最近一个交易日数据,比亚迪总市值为5195.48亿元,遥遥领先于上汽集团的3238.66亿人民币。

在“新造车势力”曝光率逐渐增加的2020年,销量八倍于特斯拉、百倍于蔚来的国内汽车产业龙头大哥上汽集团,已维持“低存在感”的状态很久了。根据乘联会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整车累计销量361.3万辆,仍稳坐于汽车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上,但这一业绩较去年同比下滑18.1%。销量的下滑也导致上汽集团在前三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14.81%至4986.62亿元,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19.93%至166.48亿元。

行业惯用“寒冬”来形容2020年的汽车市场,但上汽的销量跌幅显然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前九月汽车销量1711.6万辆,同比跌幅6.9%。而上汽旗下主要公司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销量依次同比下滑25.9%、22.0%、14.5%和12.6%。

如果说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板块的销量疲软可以归咎于大众与通用品牌的产品周期性调整,那么自主板块上汽乘用车的弱势,则很难归因于外界。荣威、名爵两个品牌均存在品牌力不足,明星产品缺位,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另外在火热的新能源领域也两度折戟。

面对行业变局,上汽集团缺的是战略眼光和决心吗?2015年上汽集团曾定增150亿元投入新能源、智能化等前沿方向,几乎是最早行动起来的整车集团;缺的是人才吗?与通用、大众系的合作中,合资品牌为上汽集团输送了大量人才,近年来仅从上汽“出走的”高管,就先后成就了蔚来、天际、爱驰、电咖、华人运通等新造车势力,以至于前者被称为“新造车势力的黄埔军校”;缺的是资源协同吗?支撑上汽整个自主品牌的“双芯”,即是在与通用的协同中完成;缺乏战略缓冲和现金吗?恐怕没人会认同这一点。

上汽从不缺乏整体战略,也不缺乏推动整体战略落地的执行力。这是一个大集团灵活性的问题,一个如何在完成自身长期战略的同时兼顾变化,闷头做事的同时根据行业及竞争对手调整策略的案例。

1

新能源车较量中的两轮失利

2015年11月6日,上汽集团股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停牌后,公布了总额150亿元人民币的定增方案,以支撑上汽集团在三个方向上对未来的投入——投入89.7亿元用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30亿元用于“智能化”相关项目,23.1亿元用于车联网等前瞻性技术的投入。

上汽的大手笔让吉利、比亚迪等民营车企望洋兴叹,果敢的行动则让彼时深陷反腐泥淖之中的东风、一汽望尘莫及。

2014年被汽车行业视作“新能源”元年。那一年,财政补贴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对新能源整车链条的扶持政策落地,刺激中国车企纷纷推出纯电动(EV)及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暴增三倍以上。同年,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成立。

政策东风下,车企开启了第一轮较量。上汽是最快推出整体新能源战略以及拥有较为完整新能源产品方案的车企之一。2015年上半年上汽即公布了延续至今的新能源“绿芯”战略,产品覆盖从EV到PHEV,级别从A0(小型车)到B+(中大型),品类从轿车到SUV,几乎一应俱全。

相比于上汽以整体战略入局,北汽、江淮等车企则迅速主推补贴后售价在8万元以下的纯电产品,一来在私人市场上以价换量,迅速扩大销量,二来在刚启动的2014到2016年,出租车、长短租赁等运营用车市场,有着比私人用车更大的需求量。

在运营用车市场的支持下,江淮、北汽迅速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旗下车型挤进各地采购名单;上汽乘用车的运营市场则主要集中于大本营上海。

私人市场中,考虑到消费者对纯电动的接受度仍然有限,对续航能力和充电便捷度存在顾虑,上汽将混动车型作为主推产品。然而,彼时新能源汽车销量极大的依赖于补贴,而补贴又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补”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地补”,但地方补贴政策有所不同,彼时北京地区并未将PHEV纳入补贴目录,而新能源汽车需求又高度集中于北上等限购城市,这大大限制了上汽新能源产品的销量发挥。

此外,在需求本就狭窄的私人市场、PHEV品类中,上汽还面临强劲对手比亚迪的竞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上汽新能源一直缺乏“爆款”,在总量较小的市场中,一个爆款往往能将一个车企顶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位置,上汽新能源车销量远不及北汽、江淮。

新能源汽车第一回合的竞赛中,上汽并未取得量的优势,但面对变局更为长远的战略,也使得上汽留在赛道上。相比之下,变通有余却缺乏体系能力和整体战略支持的北汽、江淮,则在后来的竞争中迅速败下阵来。

2016年开始,新能源“地补”政策带来的地方保护被逐渐打破,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开始获得更大的机会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新能源车市场培育取得成果,私人消费市场迅速启动。但遗憾的是,第二轮较量中,上汽显然误判了消费者接受新能源“高端”产品的速度,转而补充失去的低端新能源产品线。

当上汽两款新能源产品荣威350EV、550EV价格开始下探,推出亲民价格的纯电产品?荣威i5、i6、ei6,在补贴后售价15万以下区间不断扩充产品线时,比亚迪则在随后数年中由补贴后价格10万以下的秦,拓展至20万到30万元区间的混动SUV唐DM、混动轿车汉DM,以及纯电轿车汉EV。相比上汽混乱的新能源产品线,比亚迪的新能源产品在每个价格区间、不同品类中仅有一款“拳头”产品。

上汽显然低估了市场接受高端产品的速度,新造车势力在特斯拉、明星创业者以及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吸睛”,2020年9月销量排行前十的新能源产品中,特斯拉model?3、蔚来ES6、小鹏P7、汉EV榜上有名。

同时,10万元以下区间混乱的产品导致定位不清晰,也大大影响了上汽在低端市场的表现,荣威i5、i6仍是传统轿车造型,价格互相打架,吸引力远不及定位清晰的后起的五菱红光miniEV、长城欧拉黑猫。

今年上半年,上汽开始在高端领域追赶,推出独立于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L”,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可见重视程度。但这一次,上汽已不再是那个敏锐的先行者,新高端品牌“L”的发布时间与东风的岚图、北汽ARCFOX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2

荣威、名爵品牌力受困

与产品和品牌由下至上升级的比亚迪不同,新能源市场中的“新势力”特斯拉、蔚来、小鹏则采用由高端产品向下延伸的策略,蔚来首款产品ES8补贴后售价在40万以上,随后才延伸至30万元区间。但无论是特斯拉、蔚来还是比亚迪,产品和品牌力向上走,都是其构建整体竞争力的方向。

实际上,单从时间点来看,上汽推出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的时间并不晚,但与轻装上阵的蔚来、小鹏等不同,上汽的新能源产品线一直放在子公司上汽乘用车下,依托于自主品牌荣威、MG名爵。而上汽乘用车对高端产品有着自己的考虑,将新能源高端产品视作整个自主品牌高端化的一部分,因此旗下产品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带动整个上汽自主品牌高端化的使命。

补贴后售价接近30万的荣威marvel?X发布于2018,与蔚来ES8同年。但在品牌上,这款产品背负了品牌力严重不足的“荣威”,对中等收入人群缺乏吸引力;产品上则充满“试探性”,各方面都缺乏亮点,初期产品续航里程不足500km,低于竞品。今年前9月荣威marvel?X累计销量不足百,市场局面已注定无法打开。

一款在市场上寂寂无名的产品,显然无法对荣威、名爵“双品牌”的高端化起到作用。紧握新能源抓手的背后,是上汽自主“双品牌”高端化的焦虑。

事实上,与在新能源市场的“绿芯”战略类似,上汽在燃油车市场也有清晰的“蓝芯”战略,按照2015年上汽乘用车发布的目标,将在2020年实现双品牌100万辆的销量目标。激进目标背后,上汽乘用车的底气在于对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掌握。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从不缺制造工艺,但核心技术和品牌力一直是命门。为补齐短板,上汽集团投入大额研发资金,与跨国车企通用联合研发变速箱、发动机,并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知识产权,以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彼时,上汽自信宣称,技术实力已能够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平台上,上汽重金打造的“A架构”被业内称为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完整的整车架构平台。

从不同年份的财报中可以看出,上汽集团2015到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3.7亿元、94.1亿元、110.6亿元、153.9亿元和133.9亿元,在国内车企中常年位居第一。

在核心技术的支撑下,上汽双品牌荣威和名爵各自都规划了从小型到中级、从轿车到SUV的完整产品线,2016至2019年产品逐步发布,推动上汽乘用车销量从32万辆增长至70万辆。

核心技术可以“协同”,品牌却只能独立搭建。与其他的探索一样,上汽乘用车在品牌搭建上从不缺乏“顶层设计”,但遗憾的是灵活性不足。

为了避免“双品牌”互相打架的局面,上汽乘用车从一开始就对两品牌的调性进行严格区分,名爵在国内瞄准年轻化、高性能市场,是上汽乘用车在海外主打的品牌;而荣威更加侧重于沉稳的外观和高性价比,看重销量。

一切都过于理想化了。起初,上汽希望强调MG名爵品牌的“英伦血统”,基于“蓝芯”动力总成的前两款新产品无论是品牌还是车型命名都有意规避中文,紧凑级轿车MG?GT、紧凑SUV产品MG?GS。除了命名外,两款产品主打的点为“8秒破百”。

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失败的策略。无论上汽如何强调品牌调性,其所在价格区间、所处的自主品牌生态,都注定了这是一个看重实用性的市场,消费者对MG产品的一串英文字符缺乏认知度。上述两款产品所在的区间,本是乘用车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相比性能,多款成功的竞品已经证明了轴距、空间是此区间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卖点。

虽然后来上汽乘用车在品牌传播上改MG为名爵,改GS为锐腾,但如今,两款针对主流市场的产品已销匿。主打性价比的荣威品牌,销量的打开则更为迅速。今年前9月,荣威品牌销量26万辆,比名爵多出10万辆。

但在几年的实践中,上汽无法阻止消费者将荣威和名爵两品牌产品进行比较,毕竟双品牌源自同一套动力总成。品牌调性的尝试效果不佳之后,上汽乘用车还尝试通过价格区分两品牌,但也无法左右终端价格变化。时至今日,“双品牌”不得不走向依靠车型区分的老路,名爵轿车品类更完整,荣威则偏向SUV。

品牌力无法建立,还导致上汽乘用车面临多数自主品牌的共同问题,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缺乏“拳头产品”,失败概率高。以荣威品牌为例,今年前九月销量最高的产品为紧凑SUV车型RX5,累计销量12.3万辆,但这款车的月销量在SUV品类中仅能排在十名开外。此外,小型SUV产品RX3累计销量仅为9311辆,中大型SUV产品RX8九个月才卖了6412辆,都挤不进主流,销量无法与长城、长安,甚至广汽传祺的同级产品相比。

如今,为突破品牌力的命门,上汽乘用车仍将新能源视作荣威的高端化抓手,升级推出“R标”。但其产品如何与独立运作的“L”进行区隔,这是否又将使得上汽整个新能源高端产品线更加混乱,将是考验。

3

结语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核心技术到品牌构建,上汽集团的战略从不缺乏整体性,这让上汽规避了短视。但问题是过于“整体”的战略,也无奈地牺牲了灵活性,牺牲了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快速调整的能力。

新能源产品上,上汽曾与比亚迪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但如今,资本市场已将比亚迪视作新能源整车势力的代表,市盈率超过100倍,市值超过5000亿,成为国内车企市值冠军;相比之下,上汽集团仍是步履蹒跚的传统车企,市盈率不到13倍。

燃油车产品中,上汽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建立起了比绝大多数自主品牌更为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但长期以来在营销上强调英伦、强调技术的曲高和寡路线失败,导致“双品牌”优势并未凸显。相比之下,销量和规模远不及上汽的长城汽车,产品线更为清晰,高端、低端市场均有“拳头产品”,目前长城汽车的总市值也已经高达2633亿人民币,逼近上汽集团。

此外,合资板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今年销量表现疲软,这样的“共振”,使得上汽集团2020年跌至谷底。

上汽集团的机会当然还在,自主板块,燃油乘用车进入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新品更加贴近消费者,新能源板块则另起炉灶,建立起独立于上汽乘用车板块的新品牌突围高端化,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捆绑”。合资板块,上汽大众MEB和上汽奥迪开始落地,这些都是带动上汽集团走出深谷的底气,也是带动这一轮股价修复的推手。

在未来一轮周期性调整中,上汽的困境有望得到缓解,但其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周期性掉队的背后,很难说上汽集团的整体战略有什么问题,更多的是策略的灵活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年3月29-30日,由电车资源、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联智库提供支持的“2023 第六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会暨第七届新能源商用车“金熊猫奖”颁奖盛典”在成都隆重举行。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副总裁、轻商事业部总经理王彦彬先生,发表题为《油电同价 远程引领新商用车时代》的主题演讲,他表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将继续聚焦市场变迁不断推陈出新,以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赋能客户高效运营,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赢战新未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早日达成贡献“远程力量”。

全球新能源化浪潮?重塑商用车产业

前瞻布局?远程引领商用车新能源变革

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2023年中国正在快速向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当年销量进入千万量级”的国家进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正在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门槛。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商用车行业生态正在重塑。?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成立于2014年,是吉利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中国首个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商用车集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形成了“以研发为先导,聚焦绿色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商用车产品与业务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引领,以用户为核心,聚焦创领零碳陆运和可持续未来。致力于实现“创造智慧互联,引领绿色商用”的企业使命,推动商用车产业变革。

领跑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领导地位牢不可破?

五款车型荣获六项“金熊猫”大奖 当之无愧

2022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整体销量排名行业第一;2023年1-2月,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同比增长262.7%,累计市占率22.8%排名第一;远程新能源物流车同比增长397.0%,累计市占率高达29.8%排名第一,新能源轻卡累计市占率达41.7%。历经多年积淀成长,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已经实现了国内新能源赛道的领跑。在国内市场持续发力的同时,远程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与海外伙伴一起推动全球城市物流车的能源变革。

在29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金熊猫奖”颁奖典礼上,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一共荣获了六项物流车销量大奖,分别是物流车年度总销量TOP奖(排名第一)、中面年度销量车型TOP奖-远程星享V6E(排名第一)、大面年度销量车型TOP奖-远程星享E6(排名第一)、小卡年度销量车型TOP奖-远程锋锐F3E(排名第二)、轻卡年度销量车型TOP奖-远程星智H(排名第一)、轻卡年度销量车型TOP奖-远程星智E200(排名第五)。

销量第一的背后,是用户对品牌、产品的信任,是品牌与用户构建关系的开始。商用车行业正处于大变革的风口,用户的需求焦点也不再集中于单一产品上,在产品能够解决其所面临基本问题的同时,以最优的成本拥有过硬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以最高的运营效率获得稳定的高收入,成为其最大的希望,商用车已进入新的时代。?

研发为先导,布局绿色智能新一代商用车?

以技术引领,“智造”绿色智慧交通生态圈

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满足用户多元需求的保障,依托吉利控股集团中央研究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汇聚了全球超2000名研发工程师专注于商用车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开发,负责在乘用车技术基础上的全新一代绿色智能商用车产品的研发。截至目前,累计申请专利2400项,其中包括大量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主导并参与67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制定。

在关键的三电技术领域,远程智芯三电系统集成项目涵盖了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域控等核心产品的研发制造,形成在三电系统核心领域的领先地位。

布局五大产品线专业制造基地,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智慧工厂。并形成了“制造中心+商业生态”的布局,积极与当地资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实现优势互补,助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生态圈效应,同时拉动就业推动当地商用车新能源化转型,建设绿色智慧交通生态圈。

多能源并举,城配物流全场景覆盖

场景定义商用车,用户共创爆款产品

针对城配物流领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布局了VAN车及卡车两大产品线,并打造远程星智、远程星享、远程锋锐三大产品矩阵,其中VAN车已覆盖5-8方产品,卡车已覆盖3.5T-12T产品,形成了以纯电、增程为核心,拓展甲醇、混动、氢能等多能源型动力技术路线,充分满足城配物流用户全场景、多样化需求。

产品是品牌与用户沟通的桥梁,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深入了解用户诉求,持续打造爆款创富工具。

快递快运、商超配送和冷链以及短途城郊城际运输场景下,对续航长短、承载大小都有不同的要求,标准配置的产品容易造成资源闲置或者存在明显短板;城配物流中经常面对临时补货的情况,一车拉不完、两趟不划算;搬家物流、酒水运输、末端冷链等更加复杂的场景,既需要灵活机动进出方便,又需要大容量大承载。

远程与用户持续沟通,通过不同动力、续航、承载、货厢空间等组合模式,在远程星智H、远程星享V和远程锋锐等爆款产品基础上,开发专属定制车型,实现产品共创、精准解决场景痛点,为用户增效创收。

接下来即将上市的远程锋锐全新微卡,将形成最完善城配物流产品矩阵,覆盖更多细分应用场景,为用户带来超值运营体验。

以货为中心,引领商业模式变革

远程无忧计划,引领商用车“油电同价”新时代

王彦彬表示首次购买新能源产品的用户大部分是初入城配物流行业,打破“套路”,快速实现稳定收益,是用户伙伴面临的首要问题。

远程新能源轻商业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为用户伙伴提供全价值链增值服务,融合各大运力平台及战略合作伙伴优势资源共建产业生态,合力打造“远程e家”超级共享聚合平台,以数字化+全链路商业运营,创建一个串联起人、车、货、金融、场、运等多个维度的“微生态”, 实现从以“车”为中心到以“货”为中心的全新商业模式,助力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赚取更多财富。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通过营销模式创新,打造“远程无忧计划”?通过“油电同价、保值无忧、运营无忧”三个维度,能为用户提供“买、用、退、换”一体化的购车解决方案,精准解决“首付高、月供高、残值忧虑”等实际痛点,大幅降低用户TCO,打破商用车能源切换最后壁垒,实现商用车领域“油电同价”,引领新商用车时代。

以星智H为例,通过远程无忧计划用户月供比例直降29%,每年可节省3万多元能源消耗支出,官方保底回购彻底打消用户残值焦虑。

新能源国补退出,再加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导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甚至紧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近期国务院及地方亦密集出台政策,对新能源商用车大开方便之门,新能源商用车经济性优势愈发凸显,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下,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已进入新的时代,如何打破“油电价差”壁垒,实现“油电同价”、由单一产品向全生命周期和全价值链的服务生态转变,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王彦彬表示,未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将继续秉承“创造智慧互联,引领绿色商用”的品牌理念,聚焦市场变迁不断推陈出新,以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赋能客户高效运营,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赢战新未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早日达成贡献“远程力量”。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车资源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财视传媒 让每一次传播都有价值,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