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本文所有名词、形容词不分褒贬雌雄,通通作中性词使用。)
真正的喜剧,是一个社会的弱点和机灵的生动写照。
无论每一个人如何给“喜剧”这个名词作注解,它都带有非常荒诞的双生具象,比如“很黄很暴力”与“很傻很天真”,完美地构建了最生动的时代现实。
我喜欢做喜剧,特别喜欢一句话:喜剧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通过它看到自己。
看喜剧的时候,你会哈哈大笑。如果在一阵笑声之后,你能够从中看到自己,你就释放了自己;或者,你或多或少感受到了生活当中荒诞与尴尬的自己,好的喜剧最终会让你在其中看到自己。
其实,悲剧也同理。当我们看一个悲剧的时候,我们的悲悯是由内而生的,在它触动你的那个瞬间,也许就释放了某种焦虑。
——马东
于是,戏、笑、忧、愠、闷、丧、惧、油腻这些现实表情,演绎的不过是一场活色生香的舞台剧。它的本质,发自人心,用马东的话来说,往往还要“通过内容去完成”:
参与其中的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在寻找自己和触达人心的路径上,用各种题材和方式描述这个时代——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是生活,皆成文章。
“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变化”,马东把这归咎于“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的200年”这一发挥加速器作用的现实背景,以及由经济基础和对经济社会的感受,而不是时间来决定的落差。
隔着170年的距离,从本质上怎么理解我们现在的焦虑?马东给出的关键词却是:内容、消费升级、摸住共同痛点。
在马东看来,消费升级不仅是市场行为、经济行为,更多是关乎人的内心需求变化造成的。所以内容生产者和创作者的目标应该是(帮助)找到归于平静的出路——我们最终还是要追求那种“皆知而不愠”“笑而不语”的心境。
反之,生产者和创作者同理心不够,移情能力不足,只是释放个人的苦恼,而不能触达更多的内心,内容就不能起到根基作用,更别说成为“头部内容”“优质内容”。
马东用一条大河作比喻,指出所谓的潮流文化,是存在于表面波浪下面的一条暗流。这条暗流是决定一条河能够起多大的波澜,能够走向哪里的重要力量。
“那条暗流,是共同的痛点与焦虑,摸到它,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
马东甚至预言,在未来30—50年,“内容经济”这条路,笃定向好。我们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内容解决焦虑的需求,是“扎扎实实”的市场。
11月25日,马东将出席2017未来发布峰会,告诉大家如何逃离『油腻中年男人』集中营,做个打得了农药,玩得了狼人杀,还能安抚人心的不老90后。
↑更多信息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