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合同能构成诈骗罪吗
一、无效合同能构成诈骗罪吗
无效合同本身并不必然构成诈骗罪。两者存在明显区别,但在特定情形下,签订履行无效合同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从概念上看,无效合同是因欠缺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比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等。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
当存在以下情况时,无效合同可能构成诈骗罪:一是合同一方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主观故意,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如虚构主体资格、虚假担保等,诱使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并交付财物,之后逃匿或挥霍财物,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二是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诈骗行为达到了刑法规定的立案标准。
判断无效合同是否构成诈骗罪,关键在于考察当事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实施了诈骗手段,不能仅因合同无效就认定构成诈骗犯罪。
二、诈骗两千万坐牢吗判几年
诈骗两千万会坐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两千万,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司法实践中,诈骗两千万这种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况,若无特殊从轻处罚情节,通常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可能是无期徒刑。
法院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一方面是犯罪情节,如是否为共同犯罪、犯罪人在犯罪中所起作用等;另一方面是悔罪表现,包括是否主动投案自首、有无立功表现、是否积极退赃退赔以挽回被害人损失等。若存在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最终量刑可能会低于十年有期徒刑;若有加重情节,量刑可能更重。
三、假冒公检法诈骗案怎么判
假冒公检法诈骗案的判决需依据具体犯罪情节和相关法律规定。
从法律依据看,此类案件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条款。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假冒公检法进行诈骗具有特殊性,因为公检法机关代表国家执法,假冒这些机关进行诈骗不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还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影响恶劣,通常会在量刑时从重处罚。
判断量刑幅度,关键在于诈骗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司法实践中,诈骗数额是重要考量因素,此外,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多次实施诈骗等情节,也会影响量刑。具体判决由法院根据案件全部事实和证据,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依法作出。
以上是关于无效合同能构成诈骗罪吗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