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得到经济补偿
一、什么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得到经济补偿
劳动者可获经济补偿的情况如下:
1.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2.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3.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4.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5.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6.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7.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8.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
9. 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应支付经济补偿。
10. 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
11.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
二、劳动监察时效是按什么时间开始算的
劳动监察时效的起算时间依据具体情形而定。一般情况下,自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若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比如用人单位持续拖欠劳动者工资,从最后一次拖欠行为结束时开始计算劳动监察时效。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劳动监察不受上述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监察申请。
需注意,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和特殊规定。劳动者应及时关注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具体要求和指引,确保在有效的时效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因超过时效而导致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退休员工与单位有劳动争议如何处理
退休员工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按以下方式处理:首先,双方可尝试自行协商,就争议事项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若协商不成,退休员工可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由专业调解人员居中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若调解也无法解决,可依据具体争议内容选择合适途径。例如,对于因工资、福利待遇等引发的争议,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其依法进行查处。若涉及劳动合同履行等纠纷,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过程中,需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身主张。仲裁裁决作出后,若一方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整个处理过程中,退休员工应注意收集和保存好与争议相关的各类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以便在需要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什么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