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怎样仲裁
一、解除劳动合同怎样仲裁
解除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申请仲裁,需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要确认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其次,准备仲裁申请材料。包括仲裁申请书,应写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等;同时需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工资支付凭证等能证明劳动关系及解除情况的材料。
然后,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一般是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受理后,会安排开庭时间。当事人需按时参加庭审,在庭审中进行陈述、举证、质证,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最后,等待仲裁裁决。仲裁庭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裁决,若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在规定时间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整个仲裁过程需遵循法定程序和要求,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兼职合同是劳动合同吗
兼职合同与劳动合同存在明显区别,通常情况下不属于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而兼职合同多为民事合同,是劳动者与兼职单位就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等达成的约定。
二者在主体方面,劳动合同主体明确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兼职合同主体较为灵活。在工作性质上,劳动合同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兼职合同工作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在权益保障上,劳动合同受劳动法等专门法律全面保障,涵盖工资、社保等多方面;兼职合同主要依据民法等,保障相对有限。
判断合同性质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若兼职人员受兼职单位严格管理、工作具有持续性且类似全职工作,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相关规定;若仅为偶尔、临时性工作,按民事合同处理更为合适。
三、解除劳动合同的影响吗
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产生多方面影响。从劳动者角度看,若因用人单位过错被解除,如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缴纳社保等,劳动者可要求经济补偿,标准为按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若劳动者主动辞职,一般无经济补偿,但存在用人单位严重侵权等法定情形除外。
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可能面临重新就业的压力,需尽快寻找新工作以维持收入。同时,社保、公积金等福利会暂时中断,需妥善处理转移或接续事宜。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合法解除需遵循法定程序和理由,否则可能面临劳动仲裁或诉讼,支付经济补偿甚至赔偿金。解除员工会影响团队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可能需投入时间和成本招聘新员工。
此外,解除劳动合同记录可能影响双方后续的就业、信用等。如再就业时,新雇主可能会关注过往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都应谨慎权衡,依法依规进行操作,以降低不利影响。
以上是关于解除劳动合同怎样仲裁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