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职务侵占立案
一、如何界定职务侵占立案
职务侵占立案需从主体、行为、数额等多方面界定。
主体方面,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例如民营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雇佣人员等。
行为上,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利用职务便利”指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非法占为己有”表现为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如公司会计私自挪用公司资金供个人使用,仓库管理员私自将库存商品据为己有等情形。
数额也是关键因素。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数额标准为达到六万元以上。若未达到该数额标准,一般不构成职务侵占罪,但可能会引发其他民事纠纷或内部纪律处分。
此外,认定职务侵占立案还需结合证据判断。需有充分证据证明犯罪主体实施了侵占行为、侵占的财物属于单位所有且达到立案数额标准。司法机关会综合各方面因素,严格审查判断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立案条件。
二、如何规避职务侵占罪
要规避职务侵占罪,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财物归属与性质。单位成员应准确区分单位财物与个人财物的界限,对涉及财物的性质、权属有清晰认知,不可将单位财物误作个人物品随意处置。
第二,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严格完善的财务制度,涵盖财物的收支、保管、使用等环节。例如明确审批流程,重大财物支出需多人审批;定期进行财物盘点,确保账实相符,避免因财务混乱引发职务侵占风险。
第三,强化人员教育。单位要对员工开展法律培训,让员工了解职务侵占罪的构成、后果,增强法律意识与道德自律,从思想根源上杜绝犯罪念头。
第四,完善监督机制。设立内部监督岗位或部门,对涉及财物管理、处置的人员和行为进行监督,也可鼓励员工举报异常行为,形成监督合力,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的违规行为。
第五,清晰界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和权限边界,避免职责不清导致的越权操作和财物管理混乱,降低职务侵占发生的可能性。
三、如何定性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从犯罪构成看:
-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例如民营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聘用人员等。
-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本单位财物而意图非法占有。
-客体:侵犯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侵占行为。“利用职务便利”,如利用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侵占行为”,包括侵吞、窃取、骗取等方式将单位财物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是入罪标准,各地数额标准可能有所差异。
认定时要注意与侵占罪、贪污罪区分。侵占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不要求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对象为公共财物等。只有全面考量上述因素,准确把握各构成要件,才能正确定性职务侵占罪。
以上是关于如何界定职务侵占立案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